在
人工晶狀體發明之前很長一段時期,人們是通過眼鏡來替代晶狀體的屈光作用的。由于所需佩戴的眼鏡度數非常高,通常在+10D左右,鏡片又厚又重,在工作生活中有諸多不便,而且物體通過這么厚的鏡片會被放大約三分之一,所看到的物像如同從玻璃體瓶底部看到的,周邊物象變形明顯,視覺質量明顯受到影響。尤其是單眼白內障患者,帶上這樣的厚眼鏡,兩只眼睛獲得的物像信息不匹配而造成大腦融像困難,無法佩戴,只能用于雙眼白內障摘除術后或另一眼已失明的獨眼患者。因此在白內障術后能尋找到替代晶狀體屈光功能的人工晶狀體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臨床工作中與白內障患者溝通最多的就是人工晶狀體的選擇。隨著科技的發達,以及知識獲取途徑的增加,很多患者對人工晶狀體都有一個初步的認知,比如國產、進口之分,價錢高低之分,功能多少之分,仿佛要買一件商品一樣,總希望預先了解透徹了,再下單。
但是,站在醫生的角度,人工晶狀體的選擇與購買商品相比要復雜的多,除了要考慮性價比,還要考慮患者的需求,以及自身的條件。有些患者上來就要選最貴的,但自己的眼部條件很可能無法使這些價格昂貴、功能繁多的人工晶狀體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相當于花了奔馳的價錢買了一輛自行車,而有些患者眼部條件很好,需求也很多,卻因為過于保守而放棄了可以享受高科技的機會。因此,做好人工晶狀體的選擇,首先要了解人工晶狀體的分類和功能。